构建国内品牌文化建设最佳服务平台

成为中国品牌文化研究、咨询、培训行业的领军者

盘点丨2018-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成为国际品牌【第369期品牌资讯】
来源: | 作者:shbecyanjiusuo1 | 发布时间: 2020-07-15 | 446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
“去年10月,上海率先出台《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》,这是全国首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性法规,我觉得这个法规将促使上海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。”陶大程说,以往高校、科研院所若要获得数据,需要斥巨资向企业购买。但现在,上海政府部门开放了公共数据,就有助于基础研究者从数据出发,去探求更好的算法、更好的训练学习方法、更好的模型,然后帮助社会去更好地理解这些公共数据。“对我来说,政府公开的智慧楼宇数据,比如水、电等的使用,人流的变化等,都会对我的研究非常有帮助。”


“张文宏之盼”

“人工智能只是个起点,抗疫一开始,我们用的全是‘人工’。”昨天的大会上,张文宏医生出人意料地给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“泼了冷水”。但随后,他又表达期待:“人工智能必然会在未来的公共卫生系统中发挥作用……”


通过这届特殊时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,上海能否再次站上起点,尽早实现张文宏和各界人士的期待?


“未来的人工智能,将是从理性到感性,从有限到无限,从专门到综合。这样的过程更具有挑战性,所以人工智能发展之路还很漫长。”同济大学副校长、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召集人蒋昌俊表示,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与美国、欧洲相比,更加集中于应用落地,短板还比较明显。比如,在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方面较为薄弱,缺乏突破性、标志性的研究成果;在共性技术平台、智能芯片等方面发展相对落后,导致较为依赖国外开发的平台、基础器件,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国人工智能生态的布局和产业的长期发展。


“因此,上海需要肩负起落实国家战略的使命,进一步提高认知,着眼于未来,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攻关力度,补齐技术短板,建立产业生态,抢占产业制高点。”蒋昌俊说。


张旭对记者表示,要做好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,上海必须继续重视人才的培养。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还应进一步努力,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避免均一化,而要突出个性化。


“我的观点是,现在中国依然缺乏既能够了解算法,又对架构具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。上海引进更多这样的复合型人才,才能在架构创新和软硬件结合方面做出更出色的产品。” 陆永青说。


惠志斌表示,第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,上海发布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倡议——《人工智能安全发展上海倡议》,这是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中软实力的一种表现。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上海的人工智能软实力的发展脚步也要跟上,例如加强人工智能法律、伦理方面的制度建设,并与国际接轨,为上海成为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的中心城市打好基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