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建国内品牌文化建设最佳服务平台

成为中国品牌文化研究、咨询、培训行业的领军者

陈春花: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必须回归价值创造
来源: | 作者:shbecyanjiusuo1 | 发布时间: 2022-01-24 | 298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「中国制造」转型为「中国创造」,在过去的40年当中一直是我们的梦想。讨论这个话题,不仅要讨论企业自己的规模,还要讨论能不能去做价值创造。在我的研究、实践和伴随中国企业成长的过程中,我感受到最大的挑战,并不是市场的机会,也不是我们是否有能力,而是我们能不能真正让企业回归到价值创造。


人在生活中,不是“消费者”,而是生活者

 

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那些有影响力的公司?有时我们说是因为它们有远见与野心、决心与执着、活力与创新。但当你去了解这些企业,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企业,是因为它们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,影响着整个世界,甚至人类的未来。

 

我在农业的时间也很长,数字技术跟农业组合时,农业的产业链过程产生全新的呈现方式。这一切最大的影响是什么?其实是影响到我们的生活。这些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具有一些显著的共性特点,即创造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向往所带来的价值,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不断地帮助人类,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的去分享这些价值,这是它背后的一个最根本的核心。

 

以这个概念去看,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到底什么叫做「商业」,什么叫做「生意」。「生意」,其实就是「生活的意义」。如果一个生意它能够完整地去体现生活的意义,它一定是一门特别好的生意,它在解决的是怎么让生活变得更好。

 

因此,讨论今天的企业概念,需要调整的一个方向是,不应该关注如何依靠物质来丰富生活,而应该更加关注生活本身。这需要每个从事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人,清晰地去理解所有的商业逻辑。从生活本身去做讨论,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商业的理解。

 

过去的30多年,我一直陪同中国企业的成长,早期发现企业非常追求规模。但是当持续发展到今天,企业规模确实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,但更重要的要素是你给顾客创造的价值。曾经有人跟我说他的企业比较小,觉得我可能不太会管他们,我的回答是,大小对我来说并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,这才是关键。

 


在今天,对于商业、对于生意的理解,有一个很大的变化。从前会认为顾客需要拥有更多的东西,所以企业要给他更多的东西。从前会认为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“更多更好”,产生大量生产、大量消费。可是当你真的回到生活本身,会很清楚地理解到,今天顾客最想要的是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生活。在今天,我们有一个理性的价值判断,即如何与社会融合,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回到了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观念。

 

按照这个逻辑去理解,对于经营者来讲,重要的是要知道生活本身的意义。我一直坚持两个观点,这也是我陪同企业的过程当中反复强调的部分。

 

第一个观点,商业应该“提供生活方案”,而非“销售商品”,今天这些好的品牌公司,它一定是提供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,并不是只是销售产品。

 

第二个观点,生活发展不会有终点,这才是商业得以永续的根本原因。因为这次疫情,物理距离全都暂停,但生活并不能够停顿。202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物理距离上必须停下来,做疫情防控的同时又要让大家的生活恢复。

 

疫情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商业创新。一个例子是2020年直播带货的销售额超过万亿,所有人都不能到线下店去,直播带货的出现提供了生活方案。另一个例子是春节电影的在线播映,疫情使得我们不能去电影院,电影公司和创业公司组合让电影实现在线播映。这一系列案例的出现只有一个原因,即我们要提供生活的解决方案。非常多在疫情中崛起的企业,就是因为它提供了解决方案,所以实现了相比于2019年同期更大的销售额。

 

上述是我一直坚持的两个观点。如果企业提供生活方案,其实是真正在做商业;如果你知道生活不会停滞,你就会知道商业可以永续。商业之所以能够穿透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就是因为它可以去呼吁人类感性的行为。在商业的概念当中,过去的记忆、未来的探知融合在一个商品的载体当中。

 

一切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人类舒适的“生活空间”。很多人问我AI会不会把人替换掉?人工智能的出现、机器的出现和所有新技术的出现,是让人类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。并不是来替代我们,而是跟我们在做共创。对它的理解,其实就是人对于意义本身的价值理解。

 

因此,我希望在商业当中大家能够理解的是,人在生活中,不是“消费者”,而是生活者。

 

在跟企业探讨品牌建设、产品规划、企业战略定位时,我都反复跟他们说,必须基于这个立场去做讨论。基于这个立场,我相信你的产品、你的战略、你本身的发展,都不会犯什么错误,因为你是跟生活组合在一起,能够体验生命本身的感悟。如果我们把人变成是一个消费者,就没有真正理解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。


品牌:契合人心,唤醒共鸣

 

我有一个长达30年的研究,明年才算结束。我将这30年划分为三个10年,第一个10年是1992-2002,第二个10年是2002-2012,第三个十年是2012-2022,每个十年我和团队为此做一个总结并出版一本书。

 

1992,我决定研究中国企业自己的成长模型,筛选出五家企业,分别是华为、海尔、TCL、联想和宝钢。中国企业在第一个十年得以快速成长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有品牌,而是能够实现销售,我们认为是渠道驱动使其成功。在第二个十年里,我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中国企业开始拥有品牌的力量,2004年,我还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时,学校成立新闻传播学院,创设品牌专业,我还为此组建教材建设团队,撰写与品牌相关的教材。今天我们看到,中国品牌不仅仅强劲,而且拥有了全世界公认的一些品牌。